原题目:大爷大妈被忽悠、理财司理一问三不知 银行代销基金乱象观察
摘要 【大爷大妈被忽悠、理财司理一问三不知 银行代销基金乱象观察】“现在银行理财产物收益率越来越低了,您不妨看看我们这款基金,现在收益率已经到达10%……”在去银行解决营业或是咨询理财事宜时,你是否也经常闻声这样的劝说?(中国证券报)“现在银行理财产物收益率越来越低了,您不妨看看我们这款基金,现在收益率已经到达10%……”
在去银行解决营业或是咨询理财事宜时,你是否也经常闻声这样的劝说?
当前银行理财司理缘何云云“认真”推荐基金?究竟是真的为投资者利益思量,照样有着自己的“小九九”?
每卖一只基金,理财司理就会有若干提成?银行又会有若干渠道费收入囊中?
中证君向你逐一揭秘。
销售乱象频现
乱象一:
“家里老人本想在邮储银行解决议期存款,效果被忽悠买了中等风险的基金。银行的人和老人说基金稳赚不赔,风险越高赚的越多……”一位客户家族愤愤不平地说。
这样的事情并不少。
另一位客户家族告诉中证君,家里的老人也在某股份行理财司理推荐下,定投了多只中高风险的基金,每月定投500元。“老人不懂什么金融知识,不知道银行理财司理是怎么和他说的,就这样买了5、6只基金。”
《天下法院民商事审讯事情集会纪要》第72条明确了金融产物销售和服务提供中卖方机构的适当性义务:“适当性义务是指卖方机构在向金融消费者推介、销售银行理财产物、保险投资产物、信托理财产物、券商聚集理财设计、杠杆基金份额、期权及其他场外衍生品等高风险品级金融产物……过程中,必须推行的领会客户、领会产物、将适当的产物(或者服务)销售(或者提供)给适合的金融消费者等义务。”
显然,一些银行并没有推行好适当性义务。
乱象二:
除了“不领会客户”,没有将“适当的产物销售给适合的消费者”外,部门银行理财司理甚至“不领会产物”。
中证君在向一些银行网点人士咨询时发现,不少银行理财司理在推荐基金时,仅详细先容基金的过往业绩和基金司理名下其他产物的收益率情形,对产物的投资偏向和风险情形一笔带过,甚至常与银行的一些稳健型理财产物类比。此外,对赎买基金会发生的手续费也很少详细说明。